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颠覆商学院(Business School, Disrupted)- 以复合领导力重构商业教育

郭盛,张曦轲

商学院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又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全球第一个授予MBA学位的商学院于1881年建立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即沃顿商学院。当时的商学院以教授经济理论为核心,目标学生为未来的企业管理者,而教师则是经济学、会计学和商法等领域的专家。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商学院的发展之路基本没有离开这条轨道。直到1908年,哈佛商学院进行了第一次创新,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相接轨。在1979年,位于芝加哥的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作为一个“搅局者”进行了第二次创新——他们试图打破对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痴迷,更注重团队合作与领导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入了“团队共创”的方法,学员的成绩不再由教授单独决定,而加入了同组成员的同行评议。这个崭新的方法虽然开始于20世纪末,但也暗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共享与协作精神。得益于这个新方法,也得益于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大突破(大名鼎鼎的市场营销之父Philip Kotler 就是该校的教授),Kellogg逐步摆脱了默默无闻的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常年雄踞全球排名前三的知名商学院。

近五年来,尤其是在疫情之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所有的商学院都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一方面,更多优秀的人才更愿意选择科技方向而不是商业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以美国为例,从2020年开始,商学院的申请人数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商学院的毕业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找工作遇到了麻烦。最顶尖的商学院也难以幸免,例如,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就业率在2023年仅为86%,高达14%的毕业生一时找不到工作,这个过去想都不会想的问题居然在顶级商学院里发生了。

在这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且迭代速度史无前例地加快的时代,商学院教育该如何持续创新,重新焕发活力?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商学院的创新突破点在于彻底转变教育模式,以“复合领导力”为基础,培养新一代的跨学科、跨圈层、跨国界的商业领袖。

商学院教育的核心应转变为培养“复合领导力”(integrated leadership)—— 啃理论的书呆子没用,冲撞型的“单核大脑”同样成不了大气候。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商学院传授的主要是“商业方法论”。商学院通过各种基础课程,包括战略、财务、市场营销等等,用学术化的方式教会学生商业世界的基本运转套路。案例教育则往往过分强调经验主义,缺乏普适性。在线上课程极其发达的今天,大多数基础学术知识和商业方法论完全可以靠自学,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昂贵的学费毫无必要。更何况过去的商业方法在新时代里还有多少适用的了呢?

以笔者的了解,在目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地缘政治,颠覆性技术,组织动荡,企业领导人时刻面临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与压力……),投资人和企业家最强烈渴望的是领航掌舵的能力,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复合领导力”。

“复合领导力”是帮助一个企业发掘抓住趋势化危为机的最重要的能力,包括几个方面:技术理解力、社交生产力、以及复杂系统的控制能力。

技术理解力就是对技术趋势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道听途说的简单了解,而是能深入其中,成为至少半个专家甚至引领专家,既要知道未来的美好,也知道未来的局限性。例如,很多MBA学生都可以夸夸其谈AI的宏观影响,却没有写过一个程序,也没有仔细读懂过一篇专业论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半吊子”知识很容易使得美好的产品愿景永远停留在PPT层面。

社交生产力能够让你打破信息茧房,通过广泛地接触各个阶层得到信息和资源,而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朋友圈。找到技术领域的专家朋友在今天极其重要,找到能喝酒,会掼蛋,有资源的朋友同样重要。一个好的领导能够上得了TED,下得了车间;同样能够上得了小红书,下得了路边摊。洞察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建立跨圈层的社会关系,同时,把这些“关系”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是一门MBA必修课。

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也尤为重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无论是风险、还是机遇、还是组织,都越来越复杂。经济系统不再单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都会对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企业家必须拥有对复杂系统的敏感度,以及熟练的调控方法。风口的企业家如果只懂市场一般规律,不懂商业系统之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力,既会错失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在领先的商学院,这种跨界的“复合领导力”课程早就已经开始了。例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Kellogg就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专门设计了商业教育项目,帮助他们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在Kellogg,通过与西北大学的工程学院合作而联合开设MBAi项目更往前走了一步,直接打通商业与技术的壁垒,培养既懂AI又懂商业运营领军人才,可以快速地把AI的商业作用发掘出来,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两个学院也共同打造了“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心”(Northwestern Institute on Complex Systems) ,试图洞察复杂世界的商业规律。

全球化视野也是“复合领导力”的必选项,去全球化只会被时代淘汰。

—— 不但要有做地头蛇的实力,也更要有做强龙的野心

虽然“去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家都忙着把产业链收回本土(从off- shore到on- shore,至少是friendly-shore),但没有全球视野,不懂得高效管理全球供应链,挖掘各方优势,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高级经理人,更难以成为合格的企业家。全球视野对于中国的MBA学生尤为重要。以复旦大学近年的MBA毕业生为例,最热门的去向已经是中国的出海企业。

首先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过去3年中,企业家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出海,而最大的困难也是如何走向世界。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全球化陷阱。我们比欧美企业的全球化落后了很长时间。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补上这一课。另外,即便你想在中国立业创业,也必须了解国际趋势。地缘政治没有消灭全球化,反而让全球化视野,尤其是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实践变得更为重要,也对MBA的全球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趣的是,Kellogg的院长Francesca Cornelli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全球化人才。她是美国少见的外籍女性院长(可能是唯一的意大利籍女性院长)。不同国家的成长经历以及教学经历赋予了她对全球化独特的见解。Cornelli教授的足迹遍布多所世界顶尖学府,包括沃顿商学院、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印度海德拉巴印度商学院和莫斯科新经济学院。串联东西方的经历让她明白,世界需要保持开放,面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我们更应该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Cornelli教授创立了一个“Center of Enlightened Disagreement”(分歧弥合中心),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如何通过沟通对话以增进理解,促进共识。这一机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美国的两极分化,也涉及到东西方的交流。她希望能够教会学生无论地缘政治如何变化,都需要保持交流,建立互信。

中国的科学家群体更需要“复合领导力”

——加速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除了“创投孵化器”,更需要“商业教育加速器”

 有一类学员往往被商学院所忽略。就是科研人员,尤其是中国科研机构里的科研人员。

笔者和很多大学里的教授和不同级别的科研人员打过交道。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基础科学知识以及技术开发能力,也有很大的创业决心,但真正能成功转化为商业成果的寥寥无几。缺乏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对市场动态的认知,对资本的驾驭,以及对组织的陌生,使得科技工作者裹足不前。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但要有孵化器,更要有加速器,培养科技人员的商业思维,帮助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在与交大未来技术学院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很兴奋地看到一大批博士、教授,正在致力于用自己的技术解决全世界的难题。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名单中,在上海的唯一未来技术学院。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年轻有为的学者攻克精神心理疾病、研发创新药物、提升医学影像精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精益求精的团队提升太阳能效率、探索更多的清洁能源。其中,有一位交大计算机系校友创立的新公司已经拿到了近1亿美元的融资。交大未来技术学院的倪教授,既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一手促成了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合作,他们联合创办的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联合办学的学校之一,通过融合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特色,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的国际化、创新性、领袖型人才。基于这样广阔的研究平台,博士们还要再加一双商业的翅膀,才能让科研成果展翅高飞。

未来的商学院是什么?100个人会有100个答案。但它肯定不完全是今天的模样,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

未来我该去哪个商学院?100个人也会有100个答案。我们建议,不要去看它过去有多成功,而是去看它是不是能培养你面向未来的能力,即复合领导力!

  

话题:



0

推荐

郭盛

郭盛

3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智联招聘董事长、CEO,提出“职业发展平台”概念,为中国人才市场打造闭环生态链,与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推出CIER指数。曾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